|
|
作者:謝慶立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語言:簡體中文 ISBN:9787507730760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TOP中國古代沒有報紙副刊,因而也沒有報紙“副刊”這個詞匯。副刊是中國近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化傳播方式。在近代報紙副刊的孕育時期,人們習慣地把報刊上刊載的文藝性文字稱為“雜俎”、“補白”或“余載”等。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滬報》的“附張”《消閑報》問世。之後,一些報紙紛紛仿效這張報紙的編輯方式,在報紙上開闢固定的欄目和版面,刊登一些文藝方面的內容。20世紀一二十年代,人們又把這樣的欄目和版面稱為“附張”、“副張”和“副鐫”。1924年12月5日,孫伏園主編的《京報副刊》創辦,從此,“副刊”一詞被正式使用。之後,許多報紙為文藝性版面紛紛改稱副刊。
副刊稱謂的變遷,恰好反映了近現代早期中國報紙副刊孕育、演變的過程。這一時期,隨著報業的發展,報紙副刊與新聞、言論、廣告一起,構成了近現代報紙的運作模式,副刊因此成為新聞文化的一種傳播方式。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近現代早期報紙副刊和其他印刷傳媒一起,在打破封建文化禁錮、推動思想文化革命、豐富大眾精神生活方面扮演了十分活聶的角色。因此,當代一些研究者稱“副刊是滋養民族文化的一條血脈”。基于此,有必要研究中國報紙副刊史,從中找出副刊的發展規律,總結前人豐富的辦刊經驗,“這不僅是中國新聞史研究工作者的需要,也是目前在第一線從事辦報活動的廣大新聞工作者的需要”。從報紙副刊發展的歷程來看,自具有完整編輯形態的副刊——《消閑報》的出現,到目前報紙副刊的發展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倘若從源頭上考察報紙副刊孕育、演變的過程,可以上溯到19世紀一二十年代;但副刊進入研究領域的時間相對較晚,直到20世紀一二十年代才引起新聞研究者的注意。從研究者關注的對象範圍來看,一是集中于“五四”時期的報紙副刊,二是側重于對當代報紙副刊的研究。而對“五四”之前報紙副刊孕育、演變的百余年歷史,由于人們很少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以致這一時期的報紙副刊成為研究中的薄弱環節,至今很難見到有關的系統性、學理性較強的研究成果。鑒于此,本文把19世紀一二十年代至新文化運動時期百余年的中國報紙副刊的演變和發展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考察近代中國社會、文化的轉型與副刊文化傳播方式之間的關系,分析大眾文化、精英文化對于副刊編輯形態建構的影響,同時梳理這一時期報紙副刊孕育、演變和發展的基本線索,總結這一時期報紙副刊演變的基本規律。為了敘述的方便,本文把這一時期的報紙副刊稱為中國早期報紙副刊。 |
售價:129
|
book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